读书,是为了学会识字,避免成为文盲,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够明辨是非。从现实角度来看,读书也常常意味着为未来的工作增加竞争力,因为一个人读书的深浅,往往能体现其能力的高低。
《儒林外史》中,范进中了举人后竟表现出疯癫的举动,很多人觉得这反应有些夸张,但如果深入了解范进早年的生活经历,就能理解他的这份狂喜背后所承载的沉重压力和情感波动。
自古以来,人们只知道范进因中举而精神失常,却鲜有人关注他后来的传奇人生,实际上他的命运经历了惊人的转折,最终走上了辉煌的道路。
自隋朝开科举制度以来,读书人成了通过考试为国家效力的一条重要渠道。科举成为读书人改变命运、实现理想的主要途径,尤其在明清时期,许多人抱着通过科举飞黄腾达、做官发财的目标而努力奋斗。
展开剩余84%富裕家庭希望通过子孙考取功名延续家族荣誉,贫困家庭则希望借助科举改变几代人的贫穷命运。范进出身贫寒,历经多次科举失败,直到五十多岁才考中举人,带领家族摆脱贫穷,迈入富贵之路,他的结局实属难得的幸运。
然而,许多读书人未必能像范进那样苦尽甘来,终成名仕。许多人一辈子奔波科举却未能中榜。而即使未中,贫富家庭的境遇却截然不同。
富裕家族本身产业庞大,可以同时培养多个子弟读书,并聘请名师辅导,即使考试屡败,也有家业撑腰,生活无忧。而贫苦家庭的读书人,除了读书,还得靠劳作维持家计,生活压力巨大。
在古代,男丁劳动力对家庭至关重要,读书人通常不参加农务,家里的繁重农活由其他人承担。穷人不仅要用有限收入养家,还要节衣缩食供养读书人。
从孩童五岁入学到成年,十余年时间的学费、书本费和其他开销,对贫苦家庭而言是一笔沉重负担。若读书人一考即中,家庭很快改善;若屡试不中,经济压力则日益加重。
范进从二十岁开始参加科举,三十多岁考中秀才,五十四岁才考中举人。尽管经历了二十多次失败,他始终不放弃,展现了顽强的毅力和决心。
在中举之前,范进家境极其贫困,只有两间破旧茅屋和几亩薄田。父亲早逝,家里依靠瘦弱的母亲和勤劳的妻子维持生活。范进作为读书人不耕田,家中重担落在母妻肩上。
当时,贫穷的家庭没有其他谋生之路,一家人常年吃不饱穿不暖。偶尔吃上点肉,多是靠屠户岳父接济。岳父虽偶尔施舍钱财,却常后悔将女儿嫁给这个屡试不中的读书郎。
范进因屡次落榜,不仅家境越发困顿,还常遭邻里冷嘲热讽。岳父对他更是冷眼相待,拒绝资助,嘲笑他没有做举人的命。
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外界的轻视,范进依旧坚守理想,决定拿出家中最后的钱去参加科考,这也许是他最后的机会,五十四岁的他若仍不中,恐怕要放弃了。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这次考试,命运女神眷顾了他,历经多次失败的范进终于如愿以偿,中举了。消息传来时,他喜极而疯,失去了理智,好在岳父及时打了他一巴掌,他才清醒过来。
范进清醒过来没多久,又遭遇致命打击:他的老母亲因喜悦过度,在知道儿子中举后兴奋过头,不幸去世。范进虽痛心,但认为母亲是带着欣慰离去的,于是重金安葬母亲,守孝三年后顺利进京考试。
进入京城后,他不费吹灰之力考中比举人更高的进士,朝廷任命他为官,数年后逐步升至正四品通政大夫,仕途一片光明。
中举后,范进在乡邻间备受尊敬,昔日嘲讽他的岳父也改变态度,对他毕恭毕敬。乡绅富豪纷纷拜访,赠送钱财奴仆。范进终身领取朝廷俸禄,免缴税赋,不必服兵役,生活大为改观。
他得了一座大宅,虽不豪华,但较过去的破屋豪华许多,一家生活从此无忧。多年的勤学苦读和进士身份,使他的学问和地位无可置疑。
范进从未忘本,处处谦逊礼让。未中举时,他和邻居们和睦相处,面对嘲讽更努力学习,面对岳父的轻视依然保持微笑。中举后,他待同事上下级礼貌周到。
富贵之后,他始终不离不弃糟糠之妻,带妻子同行仕途,对岳父更是孝敬有加。如此学问与品德兼备,朝廷更加信任他,最终官至正四品,富贵终老。
对范进一家而言,中举是无比巨大的喜事,这份喜悦在情理之中。但由此发疯似乎过于激烈。了解他之前的坎坷历程,便能理解这疯狂背后的苦楚和期待。
如同今天那些多年复读仍未录取的学生,范进多年屡试不中的压力沉重。看着别人轻松金榜题名,心中难免苦涩。
邻里的闲言碎语、岳父的奚落虽不计较,但依然影响心绪。加之家徒四壁、家人艰难,愧疚深深折磨着他。
五十多岁才中举,意味着家庭生活或将翻天覆地,他怎能不激动得失控?幸亏岳父适时出手,才让他回归理智。
与年少登科、状元及第者相比,范进的前半生充满艰辛;但相比终生不第的穷书生,他又是幸运的。
如果科举不是当时读书人的唯一出路,范进能做到四品官,也证明了他的能力不俗。若非思想禁锢,若能投身其他行业或许有更大作为。
努力固然重要,但方向正确才是成功关键。若方向错了,再多努力也会适得其反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